?
2019年10月22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和武漢紡織大學聯合推出的“新織楚裳”非遺服飾秀在景山公園泰皇殿精彩亮相。這也是在“錦繡中華”系列活動中,首次出現的以傳統手紡手織土布為專題的非遺服飾秀。
?
?
2019年的“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品牌活動之一,選址在北京景山公園中軸線舉辦,該活動獲得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服裝學院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民俗學會、武漢紡織大學、東北電力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Grace Chen設計團隊、度兮設計團隊、DRita設計團隊、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等多家機構參與協辦。
?
?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黨委書記馮乃恩,錦繡中華中國非遺服飾秀組委會主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錦繡中華中國非遺服飾秀組委會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主任孫旭光,北京公園管理中心主任張勇,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副主任陳紅,文化和旅游部機關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副局長李建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故宮博物院紀委書記朱鴻文,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黨委書記張希光,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中國旅游報社總編輯金啟寧,中國民俗協會會長葉濤,山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江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陳曉文,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楊仲怡,北京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張亞紅,北京公園管理中心總會計師賴和慧,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組委會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所長祁春英,北京服裝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關立新,以及北京市屬各公園黨政負責人和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開幕式。
?
該活動由敦煌遺韻、新織楚裳、雅魯藏布、鏡花水月、草原霓裳、絲墨停云、青出于藍、粵繡粵美、旭日船歌、云夢彝山、知否嶺南、絲緒東方、絲路之光等14場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服飾秀展演組成。蘇繡、廣繡、緙絲、盤金、盤銀、編結、京繡、土布制作技藝、南通藍印花布、傳統棉紡織技藝、黃梅挑花、陽新布貼、苗族挑花、廣彩瓷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2019年錦繡中華的舞臺上綻放新時代的光彩。
?
“新織楚裳”以荊楚地域文化為背景,從湖北荊州博物館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紡織品文物中尋找設計靈感和設計元素,以楚國民間布衣到王侯貴族的衣飾變化為軸線,以傳統手紡手織土布為主面料,以民間挑花做圖案裝飾,服裝色彩由清新質樸的藍、灰、白色系逐步過渡到濃重華麗的熟褐、赭石色系,再現楚地風韻。設計師以全新時尚的服飾造型表現手段,通過大膽創新的裁剪和拼接,充分表現了手織土布粗細的變化和自然的質感,提升了傳統手織土布的藝術審美價值,演變出融于當代時尚生活的系列服飾。
?
本次展演的“新織楚裳”系列服裝共42套,其中女裝31套,男裝1套,童裝10套,由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紡有限公司給予棗陽粗布面料和資金支持,武漢紡織大學非遺中心團隊設計。系列服飾植根傳統紡織技藝,抽離深挖楚地紡織服飾文化精髓,融入了湖北棗陽粗布傳統紡織技藝。為傳統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發展思路,也是為新中國70周年生日獻上一份賀禮。
“新織楚裳”一登臺,整個秀場都驚艷,“新織楚裳”展示了荊楚文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對美好生活的禮贊和向往,演繹著非遺的魅力,其中棗陽粗布萌寶寶的走秀和粗布祖孫的亮相更是成為整晚秀場的亮點。
?


各大媒體都對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活動進行了相關報道,YY、抖音、火山小視頻等近30家網絡平臺進行全程同步直播,活動相關視頻還將登陸騰訊視頻時尚頻道。
?
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活動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棗陽粗布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大友先生和張其華女士與活動組委會相關領導合影留念!
?
圍繞傳統棉紡織技藝保護與發展,2019年10月22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和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紡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手紡手織、薪火相承——傳統棉紡織技藝保護與發展路徑探索”學術研討會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會議室召開,此次研討會邀請了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以及棉紡織技藝傳承人等各路專家多視角交流、共同探討傳統棉紡織技藝保護與發展路徑。